譚曉琴在給病人看病。(受訪者供圖)
  到今年,譚曉琴已在甘孜州爐霍縣斯木鄉中心衛生院獃了10年,她是在這裡獃得最久的鄉村醫生之一。衛生院現在只有8名醫生,要擔負附近幾個鄉的醫療服務。為了到山溝里給病人看病,譚曉琴和她的同事有時要騎著自行車來回上百公里。12月12日,在接受採訪時,已經患癌4年的她說,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這裡的醫療環境能夠得到改善。
  8個人的衛生院 服務附近幾個鄉
  三排簡單的平房圍成的一座小院,就是斯木鄉中心衛生院。12日下午3點過,記者見到譚曉琴時,她正在衛生院門診室小心地輓起一名病人的褲腿,準備幫他換藥。
  除了服務本鄉11個村2000多戶農牧民外,周邊幾個鄉的人們也常會到這所衛生院來看病。因為醫療人才和設施的匱乏,很多農牧民生病後得不到很好的治療,比起大城市的人們,這裡的人更需要像她這樣的醫生。據統計,今年1-8月,斯木鄉衛生院門診量3600多人次。因衛生院有經驗的醫生就只有一兩人,因此譚曉琴每天接待的患者都特別多。
  因為醫療環境不完善,從2005年起,斯木鄉中心衛生院有20多名醫生來了又走,目前在崗的醫生只剩下8人。很多時候,醫生給患者檢查因缺少輔助設備而不能確診,這讓醫生們很無力。讓這裡的農牧民實現“小病不出鄉,大病不出縣”是譚曉琴最大的願望。
  騎自行車上門看病 來回上百公里路
  衛生院的周邊都是大山,在很多地方只有土路和鄉上相連。“常常是病人一個電話,就得跑好幾十公里上門。”譚曉琴說,前幾年身體好的時候,她常常要到村民家裡看病。單位沒有車,就只有騎自行車或者搭摩托車過去。最遠的阿拉溝距離有60多公里,來回就是上百公里。
  在這裡工作的醫生,有個不成文的規矩,只要是遇到年紀大、行動不便或患有慢性病的病人,一般都會到病人家看病,遠一點的地方,就算乘車,來去至少也要大半天的時間。譚曉琴還記得幾年前接診的一個19歲男孩,因為從大醫院出院回家調養時,沒有得到良好的護理,身上出現了嚴重的褥瘡。他家離衛生院有20多公里,每天譚曉琴都要騎著自行車上門給他看病,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。男孩病好後,他的家人專程到醫院感謝譚曉琴。“我們這裡就是這樣,不辛苦不行,能夠聽到病人的一句感謝,就覺得值了。”譚曉琴說。
  患癌到成都治療 還想著給患者帶藥
  2010年9月,譚曉琴被查出罹患“右支氣管大細胞癌”,在成都接受了手術治療及化療。但每次到成都治病,她除了帶上自己的藥回來,還要帶上一堆其他的藥品。因為這些藥在衛生院甚至爐霍縣城都沒有,農牧民有時只能選用其他藥代替或者專程跑到很遠的城市去買,十分麻煩。現在,譚曉琴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著患者名字、病情、聯繫方式等信息,這些都是她為病人帶藥做的記錄。
  譚曉琴說,作為醫生,她對自己的病情很清楚,但她仍想在往後的時間里為別人做點什麼。華西都市報記者周家夷  (原標題:患癌4年仍未離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n25fnig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